Fe-C相圖是以溫度℃為縱坐標,含碳量(C%)為橫坐標,它表示不同成分的鐵碳合金在緩慢加熱或冷卻條件下的結晶過程,各種相與平衡存在的溫度范圍及成分范圍及其轉變過程。實際上鐵碳合金中的碳含量超過6.67%時,因合金粒性過大,而沒有使用價值。因而,鐵碳相圖只研究含較量在6.67%以下的鐵碳合金部分,如圖1-11所示。
1.鐵碳相圖上各點,線和區域的意義
從上圖看出,A、B、C、D線為液相線。即固態合金在加熱時的熔化終了線,或液態合金冷卻時結晶開始的溫度線。其中,A為純鐵的熔點,B為包晶反應時液態合金的濃度點,C為共晶轉變點,D為滲碳體(Fe3C)的熔點。
A、H、J、E、C、F線為固相線,即液態合金冷卻時結晶終了的溫度線。其中,H為&-Fe中碳的最大溶解度J為包晶轉變點。E為碳在Y-Fe中最大溶解度。
G、S線即A3線,是加熱時鐵素體轉變為奧氏體的終了溫度線,或冷卻時奧氏體轉變為鐵素體的開始溫度線。其中,G為a-Fe和Y-Fe的同素異構轉變點,S為共析轉變點。
G、P線是加熱時鐵素體轉變為奧氏體的開始溫度線,或冷卻時奧氏體轉變為鐵素體的終了溫度線。其中,P點為碳在α-Fe中的最大溶解度。
S、E線即A„線。是加熱時滲破體溶入奧氏體的終了線。即碳量火于0.8%時,碳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線,也是冷卻時從奧氏體中析出二次滲碳體的開始線。
P、Q線是碳在鐵素體中溶解度線。也是冷卻時從鐵素體中析出三次滲碳體的開始線。其中,Q點是室溫下碳在α-Fe中的溶解度。
相圖上的三條水平線(H、J、B、E、C、F、P、S、K)分別為三個等溫反應線,即:
(1)在HJB線上(1485℃)發生包晶反應,稱為包晶線;
(2)在ECF線上(1130℃)發生共晶反應,稱為共晶線;
(3)在PSK線上(723℃)發生共析反應,稱為共析線;
在鐵碳相圖上,若不考慮左上角的包晶反應區,則由上述各線共組成八個封閉的相區,即
A、B、C、_D線以上是液相區;
N、J/、E、S、G是奧氏體相區;
G、P、Q是鐵素體相區;
B、C、E、J是奧氏體與液相金屬共存區;
D、F、C是滲碳體與夠相金屬共存區;
G、S、P是奧氏體和鐵素體兩相平衡共存區;
S、E、F、K是奧氏和滲碳體兩相平衡共存區;
P、K、L、Q是鐵素體和滲碳體兩相平衡共存區。